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校长工作报告

来源:校长 黄进教授  4-19   阅读:
T AAA

4月15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隆重开幕。校长黄进在会上作了《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校长工作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尊敬的各位代表:

现在,我向大会作2009年学校行政工作报告,学校财务工作将由张桂琳副校长代表我向大家作专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我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一、2009年的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1500余名师生参加了国庆60周年“依法治国”方阵的群众游行活动以及国庆联欢晚会的表演,他们的优异表现得到游行指挥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的高度关注,为祖国增添了光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2009年是法大恢复招生30周年。学校隆重举办了纪念活动,追源致远,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学校复招30年来的办学实践与成功经验,进一步梳理了今后的发展思路。

2009年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认真学习调研、深入分析检查和积极整改落实,我们解决了一系列阻滞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以此为契机,我们对学校办学思路进行了适当调整,突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发展理念,进而确定了“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的办学定位。

2009年,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行政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以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以保持综合办学实力持续提升,着力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以提升集约效应,着力调整理顺内部管理结构以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推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扩大国际影响,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和化解矛盾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事业和各项工作呈现出祥和有序、稳步发展势态。

(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内涵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工程”。社会学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新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各2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增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工作委员会颁发的“2009年度先进教材工作集体”称号。

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完成和评价作了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规定。实施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其他专业。该模式与双专业双学位模式互促互补,符合多科性办学目标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和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取得初步成效,为后续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实验班招收了两届共99名法科学生。第一届试点班招收81人,其中蒙汉班38人。第一届试点班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首位,全班81人,79人报考,20人达到360分,其中400分以上4人,通过率25.32%,31人在315—359分,通过率39.24%。

深化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确保生源优质。我校依然是高考热门院校,在绝大部分省份的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都高出当地重点线40分以上,文科在16个省份录取分数线高出当地重点线50分以上,理科在17个省份录取分数线高出当地重点线60分以上,生源质量保持一流水平;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超过本科生,加大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力度,吸引接纳更多的“211”、“985”高校的优质生源,还进一步扩大了导师对博士生招生的自主权,将博士生复试成绩占录取总成绩的比例提高至50%,其中导师评价提高至15%。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法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0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25项,校级创新基金项目70项(部分升级为国家级项目),共获资金支持72万元;与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律协、公证部门、法律媒体等近30个单位签订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协议,创造条件让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本科生集中实习率达到96%。

教学成果突出,受到广泛认可。1篇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学生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特等奖;蝉联第三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冠军,获中国空间法学会第七届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比赛冠军、最佳诉状奖;三支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队均获北京市二等奖。

(二)科研投入与项目持续增长,科研成果丰硕

科研经费增幅明显。科研总经费首次超过四千万大关,达4298.56万元。同时,经积极争取,自2009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将每年拨付给我校专项基本科研业务费600万元,支持青年教师科研活动。

科研立项增势强劲。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稳中有升,项目、经费比2008年分别增加19项和114万元,全年共获77项,经费约6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全国教育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科技项目2项,教育部委托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5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项,司法部科研项目11项,北京市项目6项。横向科研项目增长显著,项目、经费比2008年分别增加95项和900多万元,共立项197项,到账资金2000多万元。此外,2009年度,我校继续获得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6项,总经费335万元。

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全年以月均11场的频率共主办承办133场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名家讲坛”、“大使论坛”、“博闻论坛”等品牌论坛更加活跃。全年出版著作346部,发表论文1476篇,主编的《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丛书系我国法学学术史的开拓之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22项;自然科学研究取得进展,证据科学研究院申请专利1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交各种类型咨询报告40多篇,还参与了10余部法律草案或修正案的讨论研究,《关于修改完善的建议》得到王兆国同志批示,《关于7.5事件处置中几个法律问题》的咨询报告得到马凯同志的批示,《对进一步完善应急法制建设的建议》的咨询报告被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内部刊物《专家建言》收录并提交给国务院有关部门参考。

科研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将SCI、SSCI、EI 、ISSHP 、ISTP、A&HCI等来源期刊纳入我校权威期刊范围,扩大了自然科学期刊的覆盖面;决定从2009年起对核心期刊论文给予奖励,以提高教师在CSSCI的发文量,提升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

(三)着力完善学科结构布局,推动整体均衡发展

优势学科继续保持国内一流,其他学科发展良好。在教育部第二轮第二批学科评估工作中,我校法学整体水平名列前茅,政治学学科获得好评,新闻传播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新建学科也取得较好成绩。

多科性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成功申获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BA)授权点,其与MPA、JM共同构成我校三大专业学位教育平台,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布局进一步完善。二是在多方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比较法研究所、中德法学院、中美法学院、欧盟法研究中心等四大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国内首家比较法学研究院。该院将凭学科交叉渗透的整体优势,成为中国学生学习外国法和提升中国法律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地。三是充分挖掘研究特色,打破学院和学科界限,新组建了7个非在编科研机构,总数达到80个。

(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合理构建师资队伍

坚持高端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培养并重。学校聘请著名法学家、行政法专家应松年教授担任终身教授,法大终身教授增至5位;享有“当代福尔摩斯”、“物证鉴识大师”等国际声誉的李昌钰先生被我校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制定了青年教师专项资助方案,参与海外提升计划的中青年教师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提高,23人获专项资助;2人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1人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顺利完成2009年年度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学校从实际出发设置岗位和投放岗位指标,细化评审办法、程序、权限和条件。据统计,66人晋升了岗位职务,155人提高了岗位级别。其中,14人晋升为教授,25人晋升为副教授。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完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体系;在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人员调配工作中增加师德内容;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专题培训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将师德建设融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每个方面。

(五)全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影响稳步提升

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自己,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院校,成为由欧盟设立、资助金额达500多万欧元的“伊拉斯谟ECW LOT 14项目”合伙大学,获得“中美富布赖特项目”赴美研究学者和博士生子项目遴选资格,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项目”资格,从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北京市争取到350余万元经费。同时,重视巩固发展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签署和续签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数量为历年之最,国家留学基金委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录取我校人数创历史新高,外国留学生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生源国别扩大至32个国家。积极推动互访交流,拓展交流平台。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先生、德国科隆市长弗里兹•施拉玛先生以及英国、德国、法国和以色列、欧盟等驻华大使先后造访我校;举办国际会议16个,与会人数达1100多人次;派出师生近400人,出访团组48个;创办旨在增加留学生和国内生交流机会的“1+1”学习伙伴项目,截至2009年底共安排了80多对学习伙伴。

中欧法学院的办学成绩获国内外各界的高度评价与充分认可。106名在校学生的素质得到欧方教授的一致好评;全部课程对全校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开放,不仅使更多学生能够选择优质课程,而且推动了各个院部之间的合作;师资来源多国化,比如,其欧洲法课程由来自8个国家、12所欧洲合伙院校的58名法学教授共同讲授;与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华全国律协合作培训近900人次。

(六)优化大学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载体,建立优良学风养成机制。着力加强广大学生在学府风韵、学习风气、学子风貌等三方面的修养,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倡导形成独具法科特色的“情怀法理、乐学求新、至诚尚善、崇实笃行”的优良学风。

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加强素质拓展。积极开展“红色1+1”活动、全人发展行动计划;实施以 “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温馨校园”、“美丽校园”活动为主线的系列道德实践行动;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昌平区20所中小学的法律助理,开展法律志愿服务;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五项作品分获1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在432所参赛高校中列23名,并获校级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获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五项,团体总分位列北京高校前十名。

以教育引导为重点,心理健康工作实现全覆盖。建立活动项目、心理咨询、精神疾病转介相结合的三级工作模式;完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长”的四级危机干预体系;全年度接待面对面心理咨询学生520余人次,网络咨询69人次,电子邮件咨询30人次;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通过率超过80%。

以认真落实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奖助学力度。4821人次学生共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社会资助、学校补助等各类奖助学金一千万余元;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新认定工作,1898人获认定;设立1040个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勤助基金总额达160余万元;举行“自强之星”暨“感动法大人物”评选表彰活动,10人获“感动法大人物”称号,83人获评“自强之星”,他们的感人事迹为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了榜样,在校园内产生强烈反响。

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学校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推出十项举措,并组织就业推荐工作组分赴多省拓展就业市场;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5千余条,发布就业短信5万余条,提供就业需求岗位1.5万余个;邀请130余家单位举办校园“双选”招聘、专场需求招聘近百场,“网上双选”活动十余场;开设覆盖3千多名在校生的有关就业的通识选修课;成立面试辅导团,聘请“职业指导兼职教授”,加强面试指导;发放专项资金24万余元帮助就业困难群体。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本科生全员初次就业率为95.36%、研究生为97.72%,高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80余名学生赴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学校被评为“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七)科学理顺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民主建设

调整完善管理体制,提升行政效能。成立了学校开放教育领导小组,设置开放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整合继续教育办学实体;调整完善了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招生录取、学籍管理、校友工作、司法考试学院等部分机构,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积极筹备校董会,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学校中长期筹融资工作体系和机制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并从教育部、财政部获1.07亿化债专项资金,多元化筹融资格局正逐步形成;对全校科级机构及管理人员编制进行充分论证与合理调整,对人才派遣人员的使用予以规范;继续推行职员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管理队伍,特别是缓解了70后、80后待遇偏低的情况。

深入推进民主建设,加强制度保障。实施学生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制度、学校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在线定期通报制度,对师生的表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予以制度化保障;进一步完善教代会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代表的遴选和办公会议题的提前告知工作,强化沟通和主动服务水平。

(八)加大校园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环境

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滚动开发的思路,推动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在学院路校区,6.5万平方米的1号学生公寓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研究生住宿条件;综合科研楼已于2010年1月开工建设,图书馆项目获国家发改委1.7亿元的支持;同时,以极大满足师生教学科研需求、大幅减少行政用房为分配出发点,进行了办公用房调整。昌平校区科研楼已交付验收,将尽快投入使用。

此外,自2010年起,在职人员校内岗位津贴每月增加150元,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每月增加75元,此两项将使2010年经费投入增加400万元;补发2646名教职工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生活补贴达1200余万元;自2009年9月起,女教职工产假期间按50%的比例发放校内岗位津贴;离退休人员活动场地、教师子女入学、教职工参保等问题获重大进展;先后发放91户老职工住房补贴近700万元,143名新职工无房补贴约260万元;积极争取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房源,递交申请97户,协助解决10余位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230余名困难职工获得补助;全面推行校园一卡通,设立为师生提供11项服务内容的后勤服务大厅,极大地便利了师生学习与生活。

回眸2009,几多付出,几多精彩,注定要成为在学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深知,学校办学取得的每一份成绩,学校发展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全体师生员工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学校,向默默耕耘着法大土地,忠诚守护着法大传统,时时创造着法大文化的每一位法大师生、每一位法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法大建设与发展的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成绩令人自豪,催人奋进。不足令人清醒,知耻而后勇。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认识到,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和同类院校相比,我们还没有理由懈怠。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外延式发展方式掣肘整体办学效益提升。学校整体较为偏重数量扩张与速度增长,部分工作缺乏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高投入却低产出,整体办学效益不尽人意。

第二,内向型办学方式束缚学校影响力扩大。学校师生素质一流,而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供给远远不足,我们争取得也不够;科研实力雄厚,国内服务社会水平较高,而国际交往与国际声誉未能领先于国内大学。如何从全球化角度出发,整合全校力量内联外引,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仍有许多工作要加快推进。

第三,资源短缺配置失衡桎梏学校未来发展。一是办学空间狭小,且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财源单一,创收手段有限;三是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其对学校基本建设、教师待遇及青年教师队伍稳定之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第四,粗放式管理制约办学水平提高。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仍囿于传统模式,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跟踪调研不够深入、及时,对政策执行和工作落实情况督促检查不够,跟踪问效、问责的工作机制不健全,一些管理办法和措施过于笼统。转变管理服务职能和加强作风建设仍任重道远。

三、2010年的工作

各位代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在今年颁布实施。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七次谈到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这提醒我们——改革才有出路,创新才有效益,发展才有地位。2010年,是学校的规划之年,也是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发展之年。总的说来,今年的工作,要明确总体思路,把握一条主线,推进“四个转变”,抓住一个关键,突出十项重点:

(一)今年总体工作思路是: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校园。

(二)把握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这一主线。要改变“数量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的发展模式,推进学校从主要靠外延发展向主要靠内涵发展转变,从主要在国内发展向同时在国内国际发展转变,从资源紧缺状态下的发展向资源优化配置下的发展转变,从管理粗放式发展向管理精细化发展转变。

(三)抓住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这个关键。“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成功与否,是决定我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部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结合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集思广益,科学编制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各个专项规划和各院部规划,为学校下一个五年发展打好基础。

(四)突出做好十项重点工作:

1.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研究生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特别要认真总结“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经验,向教育部争取政策支持,扩大规模,建立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以先行先试优势在引领法学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和人才培养方面继续作出我们独有的贡献。

2.积极筹建学校董事会。目前,学校已成立了校董会筹建领导小组统筹推动有关工作,校董人选正积极沟通和联系中,有关捐资助学的激励政策也已出台。要力争早日成立并使之成为学校与社会沟通、社会参与学校办学、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平台。

3.策划筹备60周年校庆活动。2012年,学校将迎来建校60周年。60周年校庆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认真总结60年宝贵经验、全面展示60年优秀办学成果与传统、集聚学校科学发展新动力的大好良机。目前,“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领导小组”及专门机构已经成立,相关筹备工作已启动,望大家积极献计献策,劳心出力。

4.以学位点申报为重点促进学科建设。全力做好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并力争取得新突破。同时,以围绕法科特色、发挥现有的学科优势为前提构筑跨学科发展平台,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法学学科继续张扬优势,其它学科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5.稳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010年,人事部、教育部关于绩效工资改革的方案可能出台。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具体安排,调研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6.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要在坚守自身价值和保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对外要全力争取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内要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源共享,使国际化发展战略转化为全校上下的一致行动,加速推进。

7.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通过科技创新年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寻找新的科研增长点,提高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能力,拓展更为广阔的科研发展空间。

8.全力保障学生就业。全面落实学校2010年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在就业信息、招聘、咨询、应试辅导等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确保实现今年的就业工作目标。

9.提升多元筹资能力。调动各院部积极性,集全校之力,探索开放教育新模式。加快筹建中央政法干部学院,积极申报中组部干部教育基地,抓住机遇打造培训品牌,提升开放教育水平,吸纳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10.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虽资源有限,诸多困难无法立刻解决,但努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条件,一直是学校领导班子坚定不移的信念。今年依然要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努力改善离退休教职工和在岗教职工的活动条件,努力改善学生自习条件,切实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积极落实学院路18号家属院治理工作。

各位代表,放眼未来,前途光明,充满希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前进道路曲折,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既定办学目标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奋斗。我相信,只要我们凝聚全校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让我们同心携手,为建设我们心中的理想法大继续努力奋斗!

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