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党委书记石亚军在党建德育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校党委书记 石亚军 教授   4-17   阅读:
T AAA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党建德育创新奖颁奖大会,这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共有十二个团体和个人获得了奖项,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和荣誉表示祝贺。

校党委设立这个奖项,目的是创建一种党建和德育工作的创新激励机制,这种包括激励机制在内的创新工作机制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所以,在目前的工作基础上,学校还会陆续出台一些新的工作举措。鼓励各种教育主体在各种教育要素上进行党建和德育工作的创新是党委的一贯理念,一切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工作,其主要目的都是努力把全校的教师、管理者、服务者,以及学生自身在党建和德育方面的智慧、才华、辛劳和积极性汇集起来,纳入到一条创新的工作轨道,不断结出创新的工作硕果,真正把学校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党建和德育工作的创新,基于以下几个必要性的考虑:

第一,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2004年第六次党代会把学校的发展目标锁定在全面建设法科强校上来,这是基于我们办学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发展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持久地注入创新的动力,不断地总结创新的经验,大力地培养创新的精神是实现我们办学使命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源头。

学校事业发展的最终衡量指标是人的发展,育人是联结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和核心。育人首先是“智育”,即通过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去提高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而更重要的是“德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拥有一种科学地构建品格和提升品格的人生魅力。同学们来到政法大学,除了追求专业的知识品格,更加渴望的是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规划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做人品格。那么,我们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一定不仅是一个专家,而且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教育,正是教育、科学和哲学这三点打下了德国称雄世界的基础。德国的洪堡大学在教育方面领先于全世界,迄今为止,它一共培养了2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对学生专业品格的培养外,还有一套非常精致的育人机制去锻造学生的做人品格。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同时也是人文底蕴非常深厚和做人成功的人,他们做事、做学问和做人达到了一个精致的有机统一。可以想象,如果连合作都不会,又怎么能整合力量组建团队去共同创新呢?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大学应该比较成功地担负起智育和德育的双重责任,在这里,培养学生优秀的高尚人格至关重要。

社会发展了,我们新生代生活的地平线、社会生活的坐标系都较过去复杂化了,当前,如果用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学生做人方面的问题已经远远不够,那么就必须创新,推行德育创新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说,如果不讲创新,中国政法大学的德育工作照样存在,通过惯有的平台、渠道、措施和队伍,德育工作一样能平铺直叙地向前推进。但是,时代在飞速猛进,社会现实的凸现变幻反映在大学生思想中就是复合性的概念、综合性的范畴和交叉性的命题,这些现实和思想背后的内涵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我们过去经常讲的经济、政治、社会、社会主义、责任等这些在过去已经有答案的问题被新的视野重新问题化,这就需要创新性的因应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才能跨越式的推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和事业发展。这是第一个必要。

第二,2004年,中央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召开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会。我们学校为了贯彻中央的要求,在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党建新体系和德育新体系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新体系”的号召。如何将这两个体系变成我们的制度安排,变成我们每个教师、管理者、服务者和学生的职能与角色的良好设定,主要依靠的还是创新。当前,我们将重点放在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工作上,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响应十六号文件的号召,创新的积极的发挥德育功能。这是第二个必要。

第三,走出创新的第一步很重要,这次评奖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着很多的遗憾。在书记办公会审议评奖结果时,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是面不够广。我们应该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加强创新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一两个教师特立的目标。第二是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三是在实践中具有操作性的举措还不够,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对脱节,输入高校的学生不仅创新性元素不是很够,而且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模具、工艺、流程、技术在操作性方面也很有难度。第四是这一批创新项目涉及到德育工作,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还不够。这四个方面是我们在将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创新的不足需要加强创新,这是第三个必要。

第四,提升党建和德育工作的境界需要大力创新。做工作首先要有境界,境界观是决定工作品位和层次的关键,党建和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而创新境界是工作境界的最高级。创新不是口号、不是姿态、不是做秀,而是一种面貌,一种昂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神状态,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昂扬的精神状态是创新的本质属性。为了做到党建和德育工作的最高级我们必须创新,这是第四个必要。

如何实现党建和德育工作的创新?这个答案需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求解,这里我先谈一种方法。首先要抓住各项具体工作的思路、措施和方法这三个环节去不断求新求效,其次要抓住创新的四个方面的要素去不断积累提升:第一个要素是创新的思维品质,这是立基于理性逻辑思维和艺术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质变性思维,集中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造性智识;第二是生活的积累,表现为对大学生生活、成长、心理、思想、情感的现实和规律的熟悉,并提升出自己深入和独到的体验;第三是渴求工作成功的实践品格,学术创新也好、党建创新也好、理论创新也好,没有实践这一环节根本不行。但是实践并不仅仅是动手,其本质是一种渴求改变世界的品格。有些人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北大、人大、清华的学生比上手快,上手快是一个优点,但并不是一个完全性的优点,因为要创造巨大的效益就不仅要会做,而且还要会谋划,而核心是把握一切要素去追求“改变世界”的现实,这就需要把想和做、思和行、价值和事实、主观和客观在实践中统一起来去创造。最近全国都在学习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师方永刚的先进事迹,他所表现的品质和获得的业绩,除了那如山如海般的意志之外,更重要是他体现的渴求成功的实践品格。我们发现,当他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当从别人那儿得到的经验和教育都用不上的时候,他会基于使命感主动地去寻找新的出路,正是在这种渴求成功的求解活动中,他突破了自己的思维框架,突破了过去的行为模式,建构了一个非常高大的理论大厦,最后实现了创新。很多同志一遇到困难,首先就是畏惧,这样就只能停留在过去,要创新,就必须具备渴求成功的实践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找到新的方法和希望;第四是加强创新过程中的现实针对性,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只有发现问题了才会有创新的激情,如果创新对解决问题毫无意义,那就没有必要去创新。以我们当前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工作的现实针对性是党建和德育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德育创新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真正实现“全员德育”和“德育全人”。在这个中国和世界迅速发展的时代,在我们学生的未来中极有可能成长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社会科学尤其是法学和政治学的人才将会在社会重要的领域发挥中坚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在专业教育上领先,而在做人教育上落后,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培养出治国理政的政治人才和高山仰止的思想学术人才还得打个问号。而由于我们自己工作的缺失,这样的人才没有出在中国政法大学,而是出在别的学校,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职。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便今后在各方面羽翼皆丰的时候,在火候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在各个重要的岗位承担起他们的使命。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教育者应该强烈的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毫不含糊的说,这是关于我们学校育人的百年大计,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好,而且一定要真正地做出突出的成效来。通过全校各个学院、部门、教师、管理者、服务者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这几年在党建和德育工作上已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工作的目标和路径也很明确,希望同志们在过去的基础上再用心,再用力,把党建和德育创新工作不断地推向更高级,使我们在每年的评奖中不断涌现出独具我们特色并产生巨大效益的创新成果。这样,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前行和蓦然回首中,我们会拥有成功的喜悦,我们没有辜负我们的存在,我们尽到了责任。让我们共同来做,把它做得最好!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