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通识教育,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有益尝试之一。对于大学本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起着开发智慧、贯通教育、锤炼思维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正积极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将学生自主选择与学校指导相结合,努力构建有理念、有主线、有逻辑、有核心、有层次的“灵魂的通识教育”。基于此,我校正着手构建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程,即通识教育的精品课程,已列入计划的共同核心课程有《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世界人文经典》。
感悟中华文明,引导价值思考。《中国文明史》(即现在开设的《中华文明通论》,作为共同核心课程的“排头兵”,已经在本学期与同学见面。我校刑事司法学院及人文学院的06级新生成了课程的第一批“见证者”和“感受者”。课程站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复兴的高度,以历史学为“经”,以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化学、社会学,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纬”,将人文训练和社会训练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掌握中华文明发展史,树立中华文明的主体意识。这不仅是开设中华文明史的目标,也是课程探索实践的指导性思想。
《中华文明史》的建设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于以往的通识选修课相比,课程以其多方面的优势,展示了其通识精品课程的风貌。
理念的提升是课程建设的指向标。与其它通识课程相比,《中华文明史》在课程理念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第一堂课上就明确提出了课程的总体要求,即:异存同;揭示时代坐标;物化精神互动,展示最新考古文化研究成果,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课程以历史发展为轴线,通过展示与剖析中华文明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的精华之处,带领同学更直接的走进历史,走进中华文明。明古而知今。课堂只是思想交流的一部分,《中华文明史》最为可贵之处在于以此为基点,与同学进行有益的交流,拓展思维空间,加强思维深度,达到在传授的基础上提升同学“知礼,明理”的能力,并以此指导实践的目的。
良好的师资配备是课程成功的重要保障,是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点金石”。我校是传统的法科院校,人文积淀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着建设通识精品课程,展示最优教学效果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推进课程建设。尽量集全校师资之优,优化课程,打响我校推进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程的“第一炮”。据悉,徐世虹、林存光、郭世佑、张中秋、方尔加、南玉泉、单纯等一批我校知名教授将在《中华文明史》的课堂上与大家见面,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润物细无声。各位已经授课的教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在潜移默化中讲课程理念植入同学心中。“看问题更深入了。”一位刑事司法学院的同学颇有感慨地告诉我们。思维的深化与拓展是正是中华文明史开设的题中之义。
先进的理念,雄厚的师资十分重要,但课程成功的关键是同学的用心“投入”与积极配合。只有同学沉浸在课堂氛围中,才能获得最大的课堂“产出”,学有所思、学有所的、学有所为。《中华文明史》的课堂上,同学沉浸在思考中那专注的神情,使得课堂有着浓厚的求知求解的气息。来到这样的课堂,对于老师和同学,都是一种享受。同时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起到平衡知识分布、完善知识结构的作用。中华文明史的课堂,无疑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课前,有几位同学将录音笔放在讲台上,将老师的讲授录制下来课后细细咀嚼。透过这一细节,我们也许更能看出中华文明史的精致与独到之处。
采访中,徐世虹教授向我们强调,课程还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我校通识教育精品课程的“第一课”,《中华文明史》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期待即将陆续推出的其他通识教育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