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何梦叶:我在法大讲授“聆听国乐”

来源:民生周刊   11-7   阅读:
T AAA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何梦叶,经常登上央视的青年二胡演奏家。她正在探索把中国器乐之美从课堂搬到网上,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器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形式载体之一,它教化人、鼓舞人、感动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价值追求。”何梦叶说,“在新时代,美育教师有责任努力激发青年一代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进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育与文化

几个月前,何梦叶完成了她第一门线上课程的录制。

“中国器乐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与追求,在新时代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历史背景下,弘扬中国音乐应该成为时代主流。”在即将上线的《聆听国乐》课程中,她多次自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中国政法大学是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何梦叶并非法学专业,而是学校目前唯一一个教中国器乐的艺术教师,她用一把二胡激活了理性法律人的感性细胞。

“中国器乐艺术表演的美学内涵,以‘和’为理想,有着横向线性思维方式,求和谐、旷达、深邃、空灵,讲韵味、意境,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使其构成了与西方音乐迥然不同的美感特征。”何梦叶说。

在她看来,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丰富而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在中国器乐艺术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社会的特质与中华文化的特点。

“法律是理性的,但艺术是感性的,在中国政法大学开展美育工作,时常能感受到这两种迥异性格的涤荡,法律与艺术并非不相通,艺术的润色、音乐的滋养,对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何梦叶坚信。

在美育课堂上,怎么才能把课讲好?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美润心,以美育人”呢?何梦叶一直在思考,她希望国家、社会各个层面推动与促进传统艺术美育的发展。

何梦叶认为,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容易陷入“以艺术代替美育”的问题。艺术与美育虽然相关却是不同的两个领域,艺术求“专”,美育求“通”,美育是促进与艺术相关的各人文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教育,是一种人文通识教育,如果教师缺乏兼具人文情怀和艺术水准的素养,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课堂的美育教学方法。

临建202

何梦叶出生于湖南益阳,从6岁起开始学习二胡,小学期间就通过了二胡演奏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的最高级;10岁时,她就斩获了湖南省洞庭杯器乐大赛金奖。

2002年,她独自来京求学,之后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附中,开始系统专业的二胡演奏深造,那一年,她才12岁。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她考取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专业仍然是二胡表演。毕业后的她,2016年入职中国政法大学,先是在校团委工作,2020年转岗到人文学院,从事美育通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并一直担任校艺术团民乐团的指导教师。

在入职学校前,她曾受邀赴多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举办音乐会,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参加重要演出活动,还参与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旦晚会”“国庆晚会”“中秋晚会”节目录制。

为什么毕业后没有选择走职业演奏道路?何梦叶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些对外文化交流中,她意识到中国器乐艺术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张极具标志性的名片,但中国器乐艺术却又是在本土文化传承中较薄弱一环。她决定投身到中国音乐的普及教育中。

“保留文化记忆,保持文化身份认同,这并非只是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问题,而是民族文化基因或文化血缘的传承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中国器乐文化将产生断层断代,中国音乐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播将沦为空谈。”谈及此,何梦叶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北门出去一直往北走,路的尽头,家属宿舍9号楼的边上,“藏”着一间音乐教室——临建202。这间外表其貌不扬的平房,以前作为学生自习室使用,后来学校将其修葺一新,有了专业的隔音效果,并为之添置了不少乐器、音响。

从校园北门到音乐教室,这段10分钟左右的路程,成了热爱音乐的学生最爱走的一条路。通过这门课,学生能够学习并且鉴赏到近50种中西方不同的乐器,音乐形式涵盖了独奏、重奏、管弦乐队,音乐风格则包含古典、传统与流行。

“这门课一直在这里开设,整个环境氛围非常好,课程中间可以边讲授边实践,同学们一来,就会感觉跟其他的教室不太一样。”何梦叶乐于“独享”这间音乐教室,每周二下午,《器乐经典作品赏析与实践》便在此授课。

何梦叶每次会提前到教室,开窗透气,布置环境,调好音响设备,让学生踏着音乐步入教室,这是何梦叶的一个习惯。何梦叶更愿意把自己的课堂称为“音乐沙龙”,每周主题都不一样,让学生带着期待进入教室。

这门课程在学生中口碑非常好,抽签选课爆满,甚至没能选上课的学生也跑过来旁听,许多学生称其为一次“心灵SPA”,上完课后的学生纷纷互动留言。

“还记得那次的课程内容有些特别,中央民族乐团呈献的《又见国乐》,一开场,刘沙指挥那段慷慨激昂的独白,就让人霎时间体悟到民族音乐之魅力——‘有一种力量叫国乐’‘有一种爱叫国乐’‘有一种信仰叫国乐’,是啊,这是中华民族的音乐!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这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骄傲!”

“走向教室,美妙悠长的音乐迎接了我,如遇春风。我忐忑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与其说它是一门课程,不如说它更像一场宴会、一次音乐沙龙,在专业课繁杂的课务之后,赴乐曲之约,徜徉于音乐之中,让人期待。”

“感谢何梦叶老师,让器乐鉴赏课没有成为一节高不可攀的音乐专业课,而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带领我们从西洋乐器到民族乐器,‘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也许这便是最适合形容我在《器乐经典作品赏析与实践》课上所学所感的句子吧。”

从线下到线上

4年来,何梦叶给本科生开设有通识主干课、通识选修课和艺术团排练课,年均授课在300课时以上,承担包括《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器乐经典作品赏析与实践》《二胡演奏艺术探索》等7门课程教学。

作为艺术指导教师,何梦叶两次带领校艺术团出访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中国之夜”文艺演出活动。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第十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何梦叶获得二等奖。2022年5月,何梦叶主讲的《器乐经典作品赏析与实践》入选中国政法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线上候选课程。2023年,她还荣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学奖。

何梦叶说,她一直希望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器乐之美。

“《聆听国乐》以4年线下课程为基础、一年的线上课程筹备、3个月的拍摄周期,除了主讲部分,还有音乐作品的示范演奏。”何梦叶透露称,“我邀请到十几位当代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奏家合力打造,目前正在做后期制作,不久后会上线。”

这是她线上美育课程的新尝试、新探索,为此,她不但负责策划教学内容、制定录制计划、邀请演奏家,还需要协调各项工作,她很感激学校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国乐究竟美在哪里?在这些视频节目里,何梦叶希望带领学习者了解包括笛子、二胡、古琴、琵琶等15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及其音乐作品。

“让更多音乐爱好者对那千姿百态的中国音乐产生聆听与踏勘的愿望,找回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这是何梦叶的初衷。

中国器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民族特质的表征,浸润在中国数千年的音乐文化之中,它不只是表现音乐的载具,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文化美学的外现。

何梦叶认为,在做好音乐教育之余,还应当重视国学知识、各民族文化及相关传统文化土壤的培育,将国学经典教育、古诗词教育等融入演奏之中,展现出传统文化更为丰富的样态。

近几年,何梦叶作曲、编创了《吾乡》《千秋令》《天地之和》等音乐作品,这些艺术创作与舞台实践的积累,帮助她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更进一步。

原文链接: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50010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