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冯晓青:因热爱衍生信念,将“知产”谨记于心

来源:新闻中心   4-24   阅读:
T AAA

2014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直属机构入选名单于今年3月10日正式发布,共有51个单位60名专家入选,其中我校一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冯晓青教授成为继黄进、马怀德之后,法大获此殊荣的第三人。冯晓青从事知识产权法的教学研究及相关实务二十余年,获得了“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北京知识产权十位有影响力人物”“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首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等称号,一路创新一路探索,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法领域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起步、发展到现在体系架构逐渐完善,也将见证其更加光明的未来。

带着潜意识里对专业的直觉和预测,冯晓青踏上了今后为之奉献二十几年光阴的知识产权法之路。

“说起我那个时候选择去人大知识产权双学位班学习,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冯晓青坐在沙发上侧身对着笔者,回忆起那个影响了他一生的重大决定。1987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专利局的推动下,中国人民大学建立起了国内最早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双学士学位班),旨在培养中国第一批知识产权法律高级人才。1988年,该校开始招收第二批双学位班学生。那个时候的冯晓青大学即将毕业,面临着继续深造还是先行工作的选择,“正巧得知人大在招收双学位生,有国际关系、新闻学、知识产权等几个专业,知识产权那个时候确实不懂,就想着知识怎么还有产权啊,感觉特别新奇,觉得这个东西以后说不定会很有意义,”冯晓青笑着说,“于是就报了志愿,进了人大。”带着潜意识里对专业的直觉和预测,冯晓青踏上了今后为之奉献二十几年光阴的知识产权法之路。可以说,没有1988年那个看似偶然的决定,也许就没有后来影响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科发展的几部力作——《知识产权法哲学》、《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没有现在作为知识产权法著名专家的冯晓青教授。

耐人寻味的是,从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双学位班毕业时,冯晓青正好赶上文凭急剧贬值的1990年代,那个时候流传“傻得像博士,穷得像教授”、“造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就连北大法学院的博士生招收名额都超过了申报名额。大背景之下冯晓青没有选择继续读下去,而是回到家乡湖南做了一名大学法学院教师。在那个相对平静、缺少外部诱惑的内地省份全国重点高校,冯晓青潜心教学研究,分别在28岁和32岁年龄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成为当时法学界最年轻的法学副教授、教授之一。到了1998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重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开始逐渐凸显,已经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冯晓青萌发了重新成为一名学生以提升自己的念头。在湘潭大学教学的生活平静又闲适,但是冯晓青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正是这几年来学术上的不断追求,使得他在2000年北大法治研究中心聘请高级访问学者时,于全国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2名高级访问学者之一。冯晓青语重心长地说:“我感觉这也是一种机遇,但是机遇也需要你去把握,慢慢地持续地去积累,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有人把握了,有人没有把握。”

有准备的人总是能得到机会的垂青,在做访问学者时,冯晓青教授结识了后来他在北大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著名知识产权法专家郑胜利教授,开启了一段在北大攻读博士的时光,“圆了一直以来的北大梦”。谈及为什么当了教授以后还去大学继续读书,冯晓青说:“每个人都有梦,但真正能机会去实现的并不多。重要的是,在国内一流学府学习的时光里,我能够进一步地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我自己真正得到了提升,接触到了这个领域很多前沿性的东西。”在燕园的那几年,冯晓青踏踏实实地学习,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不为外界的求职热潮所动。博士毕业后,冯晓青可谓“一不做二不休”,接着申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我几本关键的书是在那几年写出来的,每一本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在学术领域,尤其是在这种开放性的领域,你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是肯定不行的。”冯晓青的脸上不掩骄傲的神色。前述几部力作贯穿冯晓青在北大、哥大(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大、法大六年思考的著作,不仅是冯晓青教授的骄傲,也引领了新世纪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科的发展,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学界的重要财富。

“作为我们知识分子,尤其是法律方面的人士,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完善国家的法治建设,这不是单位或者机关的要求,而是个人的使命感所在。”

百度上搜索“冯晓青”三个字,一个词条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冯晓青知识产权网”。网站自2005年创立以来,由冯晓青苦心经营至今。冯晓青一向擅长使用各种网络媒介,个人网站、QQ、微博、微信等,这些公众平台上都有他活跃的身影。显然,这些平台已经成为冯晓青学术交流的阵地。当谈到是不是出于职业需要时,冯晓青的表情严肃起来:“我向来有这么一种观点:作为我们知识分子,尤其是法律方面的人士,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完善国家的法治建设,这不是单位或者机关的要求,而是个人的使命感所在。”

因为心中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冯晓青教授不愿只专注于一张书桌、一方笔墨,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立法、司法、普法等各个方面,担任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专家、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国家的立法及司法保护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此外,冯晓青在普法方面也付出了许多心血。中国法制音像出版社受国家相关部门委托录制一批法制教育材料,冯晓青接到邀请,录制了2张DVD,“口述内容整理出来有几万字,印成了一本薄薄的书。”说起那个知识产权的网站,冯晓青教授如此解释:“现在是信息网络社会,网络不仅为个人与公众社会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很有效力、很有价值的舞台。我的网站创办了十年了,浏览量已经过百万。一方面这是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为普法做出一种贡献。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自己表述学习观点的途径,是对社会热点时间案件的的一种探讨,一种动态交流的方式。”

冯晓青身兼数职,一面承担繁重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指导在校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并承担了本科多门课教学任务),一面参与法律实务工作(担任北京天驰洪范律师事务所律师,中欧仲裁中心,北京、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等大型律所专家顾问),并且是澳大利亚麦道克大学法律、信息技术与商业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还抽出时间免费解答网民的法律咨询。在如此忙碌的情形下,他仍然保持笔耕不辍。“真的不是有功利性的东西所在,而是出于对专业本身的热爱。”三句话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冯晓青抬起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这种热爱其实是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法,这个领域在国际和国内的地位急剧提升。现在之所以还在坚持搞课题(目前正主持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去年刚结题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写论文等,是因为我感觉研究这门学问是有意义的,对国家和社会是有价值的。”正是有这样一种心态,冯晓青虽然事务繁忙,却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静心踏实地做着学问著着文章。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你有一种热爱,就会产生一种信念,就会把这个当做毕生的事业。”

时光荏苒,二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的学术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时候图书馆里涉及知识产权专业的书就那么几本,案例也就极少,连北大、人大这种学校都没有系统的法律数据库可用。”冯晓青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中国的知识产权法水平基本可以和国外持平了,可查可用的资料越来越多。”社会环境也在变,现在的中国,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个人,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水涨船高,相关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随着知识产权专业的公司和律所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知识产权法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冯晓青笑着说:“可谓前途无量啊!”

时代发展,对知识产权法学子的要求随之提升。冯晓青提到,学习知识产权法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热爱,“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你有一种热爱,就会产生一种信念,就会把这个当做毕生的事业。”据冯晓青所言,每当研究生、博生生刚开始跟着他做研究时,他总会提出八个字的要求:“责任,质量,效率,悟性。”“责任摆在第一位,悟性是其中最难达到的,”冯晓青顿了顿,又说道,“这八个字看似简单,真正能做到却绝非易事。”

冯晓青还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我校首届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入选学者。在学校网站首页展示后者的一项活动中,冯晓青留言说,“创新和法治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的,知识产权法作为一个极具创新性的领域,其体系和架构的不断完善,正代表着国家法治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冯晓青教授这样一大批为未来不停奋斗着的学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那个未来,是光明的。

(实习通讯员/方悦 赵丹 图片编辑/陈睿 编辑/陈睿)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