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凌岩:人生无处不精彩

来源:新闻中心  5-8   阅读:
T AAA

翻开凌岩的履历,各种荣誉、著作数不胜数;模拟法庭西装革履的队员们间,也经常有她慈祥的笑容。2004年从联合国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归来重返校园之际,凌岩已逾天命之年,但却对教研工作依旧充满了激情,除了各种专著、论文、项目等的完成,更是把很多精力投注在了模拟法庭竞赛上。凌岩不仅为本科生首先开设了空间法模拟法庭研讨课,更积极地将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和国际刑事法院模拟竞赛等引入中国政法大学,与此同时,她亲力亲为多次率队参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并四处奔走,在我校筹划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中文的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竞赛等,在她的努力下,我校学子逐渐走上了国际模拟法庭的大舞台,并受到四方好评。

跟凌岩老师交流,会感到分外亲切。

她是赫赫有名的法大教授,名门之后,是国际法领域的专家,是无数参加过模拟法庭竞赛学子口中的“恩师”,但在交流时,她却俨然只是位慈祥温婉的长者,慢条斯理,一点一点解疑答惑,在联合国国际刑庭的过往、为模拟法庭奔走的岁月、几十载教学生涯,似乎都只是因缘际会,顺理成章。

凌岩老师说:“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新鲜感,就是喜欢做一些开拓性的,铺路性的工作,所以也有个缺点,开始的时候干劲儿很足,一旦这个起步做好了,我反倒就不想做这个了,想让别人(接着)来做。”

就是这份对于新鲜感的追求,成为了当年回国执教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卢旺达国际刑庭一个案件宣判后,参加该判决的研究和起草的工作人员与瑞典籍法官合影)

1998年,已经在法大执教15年的凌岩老师,去往设立在非洲的联合国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参与起诉和审判卢旺达大屠杀中的犯罪嫌疑人,供职六年。

“因为我当时在卢庭,对于卢旺达大屠杀的事件来龙去脉已经了解的很清楚,而且工作也已经满了六年,我自己感觉,也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同时经过几年的探究,对于一些现象也有了更深的看法,所以就打算回国继续从事教学。”

而凌岩老师的看法,就是对国际关系更深的思考,以及对社会人伦更高程度的认识,对于政府和媒体、舆论的作用更是深有感触。

回国之后,凌岩老师便积极地投身到了教学科研中,依旧不改对“新鲜感”的追求。

为本科生首开先河开设的空间法模拟法庭研讨课已经成为我校的精品课程,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而由凌岩老师牵头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在我校国际法教学中也已发展成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教学梯队。

说起与模拟法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当时凌岩老师正在荷兰莱登大学进修,第一次接触到了模拟法庭,初接触时,她就觉得这个模式非常好,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模拟法庭中,学生需要自己写书状、辩论,相较于老师讲、学生抄笔记、期末考试的教学模式,模拟法庭完全是一个主动学习的平台,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和被动吸收;其次,这不仅是对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再次,准备一场模拟法庭比较耗费时间,而学生也有自己其他的功课,也可以训练学生如何更合理地分配时间,做到“兼顾”。

虽然有了想法,但在92年回国之后,凌岩老师的工作一直非常多,况且当时国内几乎没有模拟法庭这种教学模式,所以这个想法只能暂时搁浅。但凌岩老师对模拟法庭一直兴趣不减,在从卢庭回来后,恰逢模拟法庭在国内初起浪潮,便深深投入进去。

“空间法模拟法庭是我们学校模拟法庭在英文这一块几乎是唯一用课程培训的方法来培养队员的,每位参加课程的同学几乎都是零基础,从零做起,它的这种低门槛就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模拟法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空间法模拟法庭采取了一种公开选拔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模拟了完整的比赛流程,在整个选拔过程中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出一个选手在每个方面的能力,这样实际上就给了每一位同学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参与到校队选拔中去。”中国政法大学12级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选手蔡佳宏这样评价。

模拟法庭带来的不仅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提高,更是对学校在国际平台声誉的大幅度提升。

“在比赛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后,我们的选手去申请国际刑事法院的实习,几乎是申请一个,通过一个,大家都说,中国的孩子很棒。”凌岩老师欣慰的说。

在微博上,“旧地政法”则这样形容凌岩老师:“凌岩教授,那个整天笑呵呵的国际法老太太,那个不顾年龄指导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的瘦小老师,温文如玉。”

(2007年,由凌岩老师带队,我校代表队赴荷兰参加第一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英文赛,与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官史久镛合影)

2007年,凌岩老师申请到了国际基金的支持,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同年,凌岩老师三次率队参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我校在第一次参加国际刑事法院国际赛时就取得了离晋级决赛只差一分的好成绩,引起了国外相关人士的极大关注。

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的从无到有,其间凝聚了大量心力。而第一次这样一项盛大的赛事的主办人员,居然只有凌岩老师以及老师的研究生总计六个人。

谈及当时,凌岩老师笑眯眯地重复了几次:“我的研究生们非常得力。”

因为是第一届,没有其他的经验可循,一切都要摸索着进行,而经费申请也是一波三折。事先商量好的出资方临时改变主意,经费搁浅,在一番努力后终于得到解决。之后又是大量规则的制定、案例的翻译,紧锣密鼓的安排下,赛事顺利举办。在此之后,2012年,63岁的凌岩老师又应国际刑事法院请求并与之合作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文的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竞赛。

在人力和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凌岩老师利用休学术年假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筹备、组织竞赛的工作中,从联系国际的合作方、赞助方、国内的参赛学校、评审法官到安排赛事、宣传和后勤,奔前忙后,事无巨细均作了详细的考虑和安排,力求做到比赛公正,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她还积极争取到国际资金,赞助国内出线的三支队伍共16人参加国际决赛。

当问到支撑老师为模拟法庭奋斗这许多年、始终热情不减的动力时,凌岩老师再次提到了“新鲜感”。

“其实,你说我一直在为模拟法庭努力,但事实上,模拟法庭也有不同的分类,比如空间法、国际刑法等,这些也都是不一样的。也不是说时时都有新鲜感,但我就是比较喜欢这些开路性的工作。”

(指导学生为模拟法庭竞赛做准备)

提起与学生们一同准备模拟法庭的回忆,凌岩老师也是津津乐道。时至今日老师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有位同学,出国打比赛时总是很紧张,甚至连坐飞机都需要紧紧抓着旁边的人。但在比赛前夕,这位同学偶然听到了某支队伍对于自己团队的非议,便痛下决心,努力练习,恰巧在一次比赛时,对手正好是那支队伍,于是这位同学便发挥出了超常的水平,表现的异常出色,拿到了很好的成绩。说到这里,凌岩老师感叹道,有些同学,可能因为紧张、害羞等问题不能好好地表现自己,正因为如此,更要注意挖掘这类同学的潜力。

那么,能得到凌岩老师青睐的,究竟是怎样的同学呢?

“首先是要正直。”凌岩老师肯定地答道,“一个人,首先是要正直,然后才能走正道,如果这个人走的路歪了,那么即使他有再多的才能,也不会对社会有益处。法学学子尤其如此。”

正因如此,温和的凌岩老师在面对违纪、抄袭等问题始终坚持原则,丝毫不姑息。

在挑选参加模拟法庭竞赛的人选时,凌岩老师坦言首先考虑兴趣,这样才能对模拟法庭竞赛充分投入。其次要考虑团队精神,因为在比赛中,可能上场的只有三四个人,但为此努力的却是整个团队,再者,便是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凌岩老师再次强调,有些同学可能参加的项目比较多,精力就会比较分散,会在面对任务时产生拖拉等不好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一定不能允许存在的。

凌岩老师的学生曾这样形容老师:“严谨严厉但不严肃。”

除了日常的教学,凌岩老师还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学术翻译、学术期刊栏目写作、参加她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很多信息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开阔眼界、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大力推荐和支持学生去国际组织实习,中国政法大学约有十名学生获得在国际刑事法院实习的机会,其中两名已在国际刑事审判机构中任职。

事实上,凌岩老师并不是回国之后才为学生争取这些机会,早在卢庭任职时,有一个美国基金会在卢庭设立了基金,提供往来机票和生活费以鼓励同学们来实习,但只针对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凌岩老师知道后,便和自己的主管负责人沟通,在一番交涉后,基金会决定将资助范围扩大至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得知这一喜讯的凌岩老师立即将消息传至国内,不久之后就有同学提交了申请。

“潜心学术和实践运用是不矛盾的,如果只是一味的看书,不去实践,那就真的成书呆子了,”凌岩老师说道。

凌岩老师的学生们对老师做出过很多评价,经常提到的就是“可爱”两个字。

在采访中,笔者打趣道:“看来您在生活中是个很喜欢挑战的人啊,”老师笑呵呵地回应:“那也要看挑战什么呀!”

当聊到退休后生活时,老师的回答更可爱了,在一个个列举完自己手头的工作后,又恍然提醒道:“我还是中国国际法年刊主编呐!编这个挺费事的,也挺费眼睛。”

虽然退休后生活节奏相比之前慢了一些,但却也始终没有闲下来。还有教授博士生的任务,时常也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约稿、咨询和参会邀请,再加上对于国际法方面问题的时时关注,凌岩老师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实。

而谈及“游山玩水”之类时,凌岩老师补充道:“我就是逮住了机会就玩一下,如果没有机会也不是刻意去玩。”

凌岩老师那一代,恰巧是因文革耽误了的一代,是父亲的鼓励和悉心教导让她走上了国际法的道路,凌岩老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同时,更致力于带领一届届学子感受其中美妙。正如老师的微信个人简介:“人生无处不精彩”。秉持一颗永远追求新鲜感的心,认真审视四周,不断学习,不断挖掘,一旦发现便勇于做开拓者,不畏艰险,不惧困难,这样的心灵,自然会永葆年轻,而这样的人生,也必定会充满精彩。

(通讯员/郭佳蓉 编辑/陈睿)


注: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英语: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Rwanda, ICTR),简称卢旺达刑庭,是一个于1994年11月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第955号决议所成立的国际法庭。该法庭的设立是为了要审理1994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这段期间于卢旺达境内从事种族灭绝和其他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行为之人以及于这一段期间于邻国境内从事种族灭绝和其他这类违法行为的卢旺达公民。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