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赵海峰:既写中华历史,也写法大人生

记者/刘婧星   11-3   阅读:
T AAA

赵海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1974年出生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1993年考取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毕业于法学院经济法系,现任北京电力公司法律部主任。他自幼喜欢历史,2016年1月起,在荔枝电台讲述秦汉三国故事,为“海峰讲历史”栏目主讲人。其已出版《历史的沸点》系列三部著作好评如潮。

笔下千年,写历史沸点

赵海峰没想到,自己讲解历史故事的文案集结出版后会大受欢迎:《历史的沸点》(以下简称《沸点》)(第一卷)2018年初上市,半个月内两次加印,两个月占据当当历史新书榜前列。读者惊艳,主流媒体亦投以关注:《沸点》成了北京市、福建省等政府官网推荐图书,《中国读书报》、光明网、凤凰网等也进行了宣传报道,荣登“中版好书”月度榜。

“半路出家”成为历史通俗读物畅销作者,法大毕业生赵海峰坦白是个意外。

出于对历史的喜爱和给儿子讲故事的初衷,2016年,在法律行业深耕二十余年的赵海峰,在荔枝电台“开讲了”。乐呵呵地讲了两年故事,在亲友及粉丝的支持下,数次增删的底稿接连发表出来,至2020年第四部即将付印出版,俨然有了《沸点》系列的气派。

赵海峰笔下的历史既有正史大观的严谨考究,也不失细节刻画的真实细腻。他一直认为,每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角色,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由这些鲜活的人构成的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有沸点。

或讲或写,赵海峰都是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史实作基础,借助适当的想象,用现代语言将历史通俗地讲出来;他想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去书写历史和看待古人。于是读者很容易便被书的目录吸引:《阮籍:我的名字叫“纠结”》,《司马炎: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羊祜:人生就这么回事,不如意十之七八》。由此,作品广受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因是畅销作者,赵海峰参加过颇多社会活动。他曾受邀参加上海国际书展、北京书展、内蒙古财经大学读书宣传月等系列活动,讲述创作由来和主要内容;2020年6月他也以线上互动的方式,与航空工业集团干部员工及网友解读历史进程中的沸点,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深处。

法大四年,写书生意气

赵海峰笑言,他读史写史的经历,正缘起于军都山下的四年,甚至谋篇布局的构造,亦与在法大学法学的思路一脉相承。

法律与历史这两门看似迥然不同的学科,其实有着巧妙的关联性。赵海峰分析,法律最大的特质便是严谨。因是正史的写作,他需要厘清每一点细节。每个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都经过严格的考证,若有史书记载不完全一致之处,他便拿出当年抠法条的专注,反复比对、查资料敲定落笔的每个字。在《沸点》(第一卷)第十四讲“青冢上的那一滴泪”里,他详细考察了昭君出塞的典故。民间广为流传着画师毛延寿收受贿赂丑化昭君开罪汉元帝的故事,而赵海峰通过翻查史料,在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找到昭君毛遂自荐的依据,在自己的书里认真而审慎地写下“这个故事……但杜撰的可能性较大”。

能把法学学习的逻辑思维运用于写作中,赵海峰颇为欣慰。他回忆说,大一开设的逻辑导论,是法学生的入门课程。思维经过训练,再去整合事件、人物的出场,表述更有条不紊。纵横千年的历史在他笔下杂而不乱,豆瓣上有书友读罢感慨:“学法律的人嚼的历史条理清晰,能拎出一个知识架构来”。

法大昌平校区的法渊阁享有“全亚洲法学书籍最全图书馆”美誉,赵海峰是常客。他借阅专业类书籍,或是跑到一层文学类的书架,花上一个个半天沉浸在名家小说、散文社科的世界里。赵海峰总想多读点书,又没有充裕的预算去买,便到法渊阁一层的蓝梦书屋租书。租书处以天数计费的方式,让他有很强的时间意识———一般读上不过五天,赵海峰就能还回去。按照这样的速度,他阅读了颇多较新的书籍。没有功利心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沉淀为赵海峰深厚的人文素养,也为《历史的沸点》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法律课程的学习之余,大二时,赵海峰还加入了本科期间唯一的兴趣社团———345诗社。这是个传承自1988年的诗歌社团,社名“345”取义于当时连接着法大与遥远市中心唯一的公交线路,寓意突破法大在空间上的限制,让诗社成为法大诗情驶向外界的航道。

赵海峰亲近诗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同龄人,乐于参加团建———每年社员都相约一起出游,从美景中汲取写诗的灵感;节气更迭,就着“社题”一同作诗,他也不吝读诵自己的作品。赵海峰爱诗歌,定期交流创作让他的想象插上翅膀,语言更富张力。同样在沸点一《昭君出塞》的章节里,他援引杜甫的诗句“一去紫台连硕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也附上了自己的同题诗作:“遥望长安只能/止于这片绵绵的群山/春天正在那里蔓延/思念却无法穿越/羌笛在这个夜里响起/淌息于干涸的心床/风沙骤停/我在月光中独自落泪/那些为我坠落的雁儿/我感叹于你们的幸福/在荒芜的异域 唯你/能知悉我芬芳的美丽/我必将这样老去静看/大漠夕阳无数个轮回/这片广袤的原野约定般/绿了又枯 枯了又绿/抚着这把斑斓的琵琶/旋律依旧清新/只是记忆已那般苍远/归于雁儿无奈的长鸣/葬我于这片青山之隅/我将在微笑中酣然而去/一如 三十年前//那个有雾的清晨。”

昔年诗作虽较之于80年代白衣飘飘的前辈们笔力稍显稚嫩,但毕竟还有诗歌去放飞闪烁的灵感,承载对生活的反刍。“345的路,就是我们的路。”大学里写诗,毕业后写史,赵海峰很珍惜这冥冥中的延续性。

毕业廿年,写法大人生

毕业后,赵海峰走上了一条“既对口又不对口”的职业发展道路———除了广为人知的畅销书作家和主讲人,他的主业是地地道道的法务。从大学毕业入职国企,二十多年慢慢成长为中高级管理人员,赵海峰把法科生的严谨带到了崭新的工作中。先熟悉业务,再琢磨如何把法律与电力结合起来,需要用到哪些法规预防风险或维护权益,进而应用熟习的知识。通过参加会议、请教前辈专家,慢慢地,赵海峰摸透了与电力生产经营等密切相关的刑法、民法种种规定,在单位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如今,他已是北京电力公司法律部主任。

工作在北京的缘故,赵海峰有时还会回一趟法大。母校的建筑格局未曾大改,以至于漫步到5403楼下,总会条件反射般想起亲如兄弟的室友。

说到当年宿舍的老大到老六,赵海峰的声音明显欢快了起来。一群兴趣相投的男孩子,自天南海北相会,四年朝夕相处,共同经历了很多趣事。老大是地道的重庆人,每学期返校都带回足足的火锅底料,同学们便偷偷在屋里支酒精炉和大锅烫着吃。“吃到了平生第一口特辣的豆芽”,“老三”赵海峰赶紧嚼馒头、喝凉水,半个小时之后那股冲劲才缓下来。吃到一处,也玩到一处,大二那年八月十五,一伙人租学校附近的自行车,有的同学还带了一把吉他,大晚上骑到十三陵水库,便就地坐在大坝上聊天唱歌赏月。

上世纪90年代正是校园民谣兴起之时,京城一隅的法大也掀起一阵热潮。当时老狼曾受邀到昌平区礼堂(位于法大校园内)演出,赵海峰乐呵呵跑去找学生会主席,希望能排到票;他曾是院系足球队队员,参加“政法杯”的球赛。赢了,兄弟们欢呼雀跃,输了,就去东门喝酒,然后痛痛快快哭一场。

在法大读书期间赶上1994年美国世界杯,赵海峰和兄弟们深更半夜倒时差追球赛,丝毫不耽误男生们欢呼击掌的热情。毕业十周年班级聚会的时候,当年辅导员张贵敏老师一个个点名,赵海峰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他说,答“到”的时候,他又想起那时辅导员到宿舍交流的温馨,想起故乡在千里以外,仍在军都山下找到的此心安处是吾家。六人间的另五个兄弟,至今仍守望祝福;诗社的师兄,还会在朋友圈真诚赞美他的新作。隔了年岁回顾本科生涯,苦读法学,也不止法学,严谨的学术训练之外,更有鲜活的情味。

“特定的环境构成了法大人特定的共同记忆。”回味至此,赵海峰的语速慢了下来。不戏说、不妄言、不空论,写书如是,生活亦然。二十年众生龙象,五千岁世事沧桑。法大经历是他品书阅世的起点,法大情怀是他激扬历史的沉淀,法大人生是他此生践行的自传。

编辑 实习编辑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