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教师,我的最佳选择——访“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卫国教授

来源:新闻网实习记者 苏凌云   10-24   阅读:
T AAA

王卫国教授,自1985年走上高校讲台至今从教已26年。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兼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会长。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的学科带头人,王卫国教授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内外的重大奖项。

近日,王卫国教授荣获了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这个奖项是教育部2003年为贯彻中央关于“教授要上讲台”的指示精神而设立的。每届从全国各高校中评选出100名教师。此奖项的评选标准极其严格,不仅对参评教师的从教经历、授课情况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明确规定向长期承担教学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优秀教师倾斜,还增加了学生评价,从一系列制度设计上实现“阳光评审”。

笔者借此机会有幸采访了王卫国教授,从而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位师者的魅力。当笔者向王卫国教授表示祝贺,他成为我校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老师时,他谦和地表示这个荣誉不是个人的荣誉,是整个政法大学的荣誉。这次能在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奖上实现零的突破,是国家对我校2002年院系改革以来在教学工作的一个肯定,是法大师生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

师之缘

谈起怎样与教师职业结缘,王卫国教授回忆起了他被时代赋予的丰富经历。他十八岁作为知青插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刚刚进入社会就在农村吃了很多苦,但同时也增长了阅历,与农民兄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这期间他实实在在地了解了中国的农民,中国的农村,中国的社会。这么多年来,王卫国教授一直致力于土地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农村土地问题,这与他当时下乡时产生的农村情结不无关系。

下乡的那段时间,王卫国教授在村里当了民办小学教师。小学条件简陋,他挑起了整个教学点从教学到勤杂的担子。语文算数音乐体育,所有课程的教学都由他一个人承担。王卫国教授说,那时候便有了教师情结,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就立刻能感受到,孩子们是真的需要好老师,需要培养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老师。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王卫国教授会挤出一段读书的“黄金时间”,他很享受因为做老师给他带来的这个“福利”。经过那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他与那些孩子之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当王卫国教授当兵要离开农村的时候,学校的孩子们跟着他一送就是好几里地。最后,他用手里仅有的一点钱从供销社里买了一大把铅笔,给每个孩子发一支,希望孩子们能将老师的期望以及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紧紧攥在手中。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仍能清晰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娓娓道来的同时,那份深厚的情感溢于言表。

“乡亲们对我很好,我也算给乡亲们做了些实实在在的事。如果我让我一辈子就在那个山沟里,做一个老师,我也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命运的安排。我觉得做一个老师,不管是大学老师还是小学老师,都是一个很美好很神圣的职业。”轻描淡写之间尽显师者之心。

师之任

如今,王卫国教授身兼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和校长助理职务,教学行政双肩挑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同时他还承担了许多社会职务。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看待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呢?

王卫国教授一再强调自己首要的核心定位是老师,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职责。每年王卫国教授都会给远在昌平校区的本科生开设课程,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得学生的喜爱。每到春季学期研究生集中提交毕业论文,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的精神,王卫国教授常常阅读、修改论文到凌晨两三点。王卫国教授认为老师应当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在法学院受到的学术训练是将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他在提到教学时用了“不敢懈怠”四个字。当被问及如何保持这样旺盛的精力时,王卫国教授告诉我们秘诀在养心,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心中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辅以充满智慧哲理的养生方式,王卫国教授的精气神让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王卫国教授表示在大学做一个好的老师与做一个好的领导其实并不冲突,因为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做老师与做学术机构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真诚是基本的前提。做学问要真诚,对人要真诚,对工作也要真诚。真诚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氛围,在这个氛围下,学术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做到公正、民主、负责。公正,在处理事情时将程序公开,从公平公正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带有任何私心。民主,决议应该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共识形成的过程中保证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最后做出一个最优的决议。负责,作为管理者要有主见,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果断作出决策,这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

王卫国教授同时强调,良好的学术判断能力是学术机构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这主要反映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管理者需要从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去考虑。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占领学科的核心领域,另一方面要占领学科的前沿,两者缺一不可。在现在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下,作为一个学院的院长是要有担当,要有远见卓识的。学院的院长应该在这个学术领域内站在制高点上,从宏观方面对整个学科群的起带头作用,由于专业性的要求,院长的作用是上一级领导所不能替代的。

纵观王卫国教授的各种社会职务,可以总结成三个字:“法学家”。法学家这个称号不仅仅指的是教授,而是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人。“什么叫法学家,法学家应该是社会良心的保管者,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王卫国教授给法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法学家追求的是一个和平、和谐、公正的社会,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能各得其所。法学家的理想是通过一些理性的方式,面对社会上的邪恶和不公正,为权利而斗争,为公平正义而斗争。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法学家要将良心保管在自己的心里,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良心失去正义。而作为社会良知的代言人,就是当人们都选择了缄默的时候,法学家要站出来为良知说话。王卫国教授希望政法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秉承这种“法学家人格”,传承政法大学的风格,政法大学的精神。“希望所有法学院的毕业生能成为一股不断成长的力量,这股力量有精神支柱,有理想追求,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有能力对社会的前进和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些愿景可能眼前看不到,但心中是看得到的。”王卫国教授表达了对年轻法律人的殷切期望。

师之承

“我们当老师的,培养学生都是不求回报的。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将来能有成就。眼前能写出一篇好论文,通过答辩,顺利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干得很好,不断传回佳音,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句句饱含着一名教师的期望。谈到师道,王卫国教授回忆起生命中的几位恩师,师道犹如最宝贵的财富,渗透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代代传承下来的。“像我的导师金平先生,一生清贫一身正气,他一直以来也是这样要求学生鼓励学生的。”提到他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金平先生,王卫国教授言语中满是崇敬之情。而另一位佟柔老师,虽然未有师生之名,但王卫国教授一直称自己为佟柔老师的校外弟子。佟老师曾经对王卫国教授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人梯,我们希望你们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的更高更远。”王卫国教授将佟柔老师的师道总结为“人梯精神”,多年间一以贯之。“现在到了我们当人梯的时候了,我们也在带学生,我们要用什么来纪念我们的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那种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我们来做人梯,我们来培养年轻的一代。”王卫国教授如是说。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江平老师正是一位令人崇敬的经师人师。王卫国教授很自然地谈到了他的博士导师江平先生。江先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用他的人格影响每一个学生。也许能够这样讲,江平先生的两句话一直影响着整个政法大学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和“法治天下”。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标志和人格。“法大人绝不是谄媚的人,我们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贡献,让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政法大学的价值,包括温总理来对政法大学的那些定位,之所以有这些定位是因为他们感受到政法大学为社会和法制建设做出的贡献,感受到政法大学的能量和人格。老一辈的教师们用行动践行着他们的为师之道,而王卫国教授也像他的恩师们那样,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老师们。有这样一批又一批可亲可敬的老师,确实是学子之幸,学术之幸,国家之幸。

师之傲

当谈起教学和学生时,王卫国教授的言语中洋溢着掩饰不住的自豪感。“我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我是一名教师,能够去传承知识,鼓励学生成长,为国家培养人才。”“当教师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所以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当教师而不选择其他,好像暗含着教师这个职业在人生选择中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而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当教师是一个人的最佳选择。美国人说过,第一流的人是创造财富的人,第二流的人才是花纳税人的钱的人。教师是什么?是培养这两种人的人。过去讲天地君亲师,把老师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

最后,话题又回到了这次的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来,王卫国教授说:“这个名师奖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一种尊敬。教师本来是默默无闻的,默默于书斋,忙碌于课堂,不会天天在电视上出镜,不会四处剪彩。但是国家给你加个‘名’字,就让大家都知道这些老师,让教师能够名扬天下。颁奖当天正好也是教师节,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到场,表现了国家对老师的关怀和尊敬。我们这一百人只是全国教师的代表。教师是一个很光荣的职业,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应该以此为荣,作为一种享受。我认为‘好为人师’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个褒义词。”言谈间可见,“教师”两个字对王卫国教授来讲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职业的范畴,而更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我校王卫国教授获高校教学名师奖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