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大的一草一木见证了学校建校72年来的发展历程,承载了几十代法大学子的青春岁月。本栏目将目光对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解密植物背后深藏的中华文化基因,将传统文化和法大文化相融合,让校园里蓬勃的花草绽放在眼前,更盛开在每个法大人的心间。
文|彭上尚
“黄杨扁担嘛软溜溜呀么姐——哥呀哈里耶——挑一担白米下柳州诶姐呀姐呀——下柳州呀么哥呀哈里耶——”山城重庆,由于地形崎岖,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货物运输常常要靠人挑扁担完成,以至于形成了独特的“棒棒儿”挑夫群体。如这首渝东南民歌所唱,有一种树木坚实柔韧、承重性好,是制作扁担的理想材料——黄杨。
木中之王
黄杨,黄杨目黄杨科黄杨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多生长于温带、亚热带山谷、溪边、林下。有俗语曰:“鸟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为黄杨。”黄杨在历史上广为人所爱,上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下到黔首布衣、能工巧匠,皆对这“木中之王”青睐有加,我们法大之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因长于山间,频受风霜雨雪,黄杨枝干常常盘弯曲折;其叶小如豆瓣,厚实而有光泽,密集成片,四季常青。种种外形特征,使其成为制作盆景的优胜之选。将黄杨叶修剪成团成片,梳理分枝,粗扎细剪,主干则制成斜干式或俯卧式,周围点缀秀石,便可成就一番景致。
现有的记载显示,黄杨的人工栽培最迟始于唐代,繁盛于清代,在清代更是被《盆玩偶录》列为盆景“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之一。元代华幼武的咏黄杨诗中写道:“咫尺黄杨树,婆娑枝干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踞虬龙。”这四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杨盆景“云头雨足美人腰”的优美风姿。时至今日,黄杨盆景仍广受盆景爱好者的追捧。
黄杨木有一奇观,颜色初为乳黄,放置时间愈久颜色愈深,最终呈红棕色。此木古朴美观,又质地紧密,硬度适中,是绝佳的木材。在古代,黄杨木家具为皇室独享的尊贵精品,平头百姓家中难见其踪影。以黄杨木为原材料制成的黄杨木雕,发源、主产于浙江省乐清市,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于2006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然而时至今日,黄杨木雕却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机,令人扼腕。
另外,黄杨还有不菲的药用价值,不仅根、叶均可入药,还气味清香,可驱蚊蝇。据说,黄杨生长地的居民常在家中放置黄杨树枝用以驱虫。
木中君子
黄杨是一种生长速度极其缓慢的树木,有古谚曰:“千年难长黄杨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杨“其性难长,俗说岁仅长一寸”,就是说黄杨生长缓慢,一年仅能长高一寸左右,因此黄杨也有着“千年矮”的别称。
黄杨生长于山间,罹受风霜摧折、雨雪锤炼,却坚毅生长,缓而不绝。如此品格,从容淡然,引起无数文人墨客共鸣,称其为“木中君子”,民间更有“家有黄杨树,代代出状元”“家有黄杨,世代栋梁”等俗语。
宋代刘才邵写有一首《黄杨》:“不怪天公赋与悭,应怜坚正长偏难。三年桤木真容易,谁肯吟哦著眼看。”意思是不怪上天吝啬使黄杨难长,长成不易才更难能可贵,桤木生长迅速,却不能成材,无法得人青眼。此诗以木喻人,以黄杨生长缓慢喻指人成才不易,若急于求成反而欲速则不达,赞颂黄杨不急不躁、踏实进取的君子之风。
黄杨的坚正难长,恰似法大七十余年的风雨兼程。在无数的困难与考验面前,一代代法大人初心不改,奋勇向前。经受磨砺而稳步前进,守正己心而苦修内质,七十余年,法大就如黄杨顽强生长,坚韧成材。
关于黄杨,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是说黄杨不仅每年只长一寸,每逢闰年还要再反缩一寸。苏轼也有“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的诗句。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不仅《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明代谷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中也曾加以说明,闰年黄杨木并非缩减,只是不长。现代植物学表明,黄杨闰年而退之说并无依据。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认为世人看重黄杨是因为它不怕火。黄杨木质紧实,密度大,其物理性质决定了它遇水则沉,遇火难燃。不过后一句关于黄杨采伐的说法,有人解释为阴天的夜晚较为潮湿,采伐木头时不容易开裂,却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证明其可靠性。
不解之缘
说起黄杨,王十朋与这位“木中君子”有着不可不说的深厚渊源。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王十朋的家乡位于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正是黄杨的生长区,同时也是黄杨木雕的发源地。王十朋家中庭院里,就有一棵幼时其父亲手栽种的黄杨,可以说,黄杨在他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十朋一生作有四首咏黄杨诗,最早的一首《黄杨》作于1145年前后。全诗为:“兵火回头二十年,吾家此树实青毡。儿时尚及见封植,乱后那知独保全。虽荷生成能蓊郁,不轻剪拂岂团圆。主翁不忍加斤斧,旧物于人最可怜。”历经二十年纷乱,王十朋发现儿时父亲种下的黄杨仍能保全,不由心生感慨。这感慨含奋进之意,指出黄杨须修剪才能成团圆造型,正如人的成长。但他将家中黄杨比作王献之所说的“青毡吾家旧物”,在诗尾又话锋一转,说自己“不忍加斤斧”,尽显对黄杨的珍惜情谊。
1148年,王十朋已过而立之年,半耕半读,屡试不第,处境困窘,他在《和韩秋怀十一首(其九)》中吟咏家中竹木,诗中赞黄杨为“嘉树”,为自己屡试不第而伤怀嗟叹,最后“对竹赏嘉树,聊系予征鞍”。但王十朋终究豁达乐观,不坠青云之志,后又作《黄杨》一首:“同日种松今合抱,后来栽柳已参天。笑看轩外黄杨树,我亦如君厄闰年。”他并不自怨自艾,反而“笑看”,相信自己会如黄杨一般,历久弥坚。
而后来的王十朋,也没有辜负黄杨“代代出状元”的美名和自己的奋斗与抱负——1157年,四十六岁的王十朋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及第。
在晚年的王十朋心中,父亲所栽的这棵黄杨树,不只是一棵庭院中的树木,而已成为了家族赓续的图腾。他赞美黄杨,用这棵树的品格与生机教化子孙,希望家族后代门庭兴旺、家风清正。“嘉彼黄杨,郁焉其苍。匪瓮而圆,匪盖而张。百干同根,森如弟昆。千枝其子,万叶其孙。惟此黄杨,先子所植。草木有义,先子之德。愿言我家,兄弟子孙。如此嘉树,永为义门。”
在2020年疫情肆虐之时,中巴合资企业亚星钢铁向巴基斯坦捐赠的抗疫物资纸箱上,均标示了“百干同根,森如弟昆”的字样,彰显中巴两国深厚的兄弟情谊,这首四言诗《黄杨》,也由此成为王十朋所作咏黄杨诗中最出名的一首。
王十朋晚年从杭州赋闲回到家乡,见黄杨枝叶枯黄,立刻着手养护,并作诗铭记:“黄杨庚甲与吾同,树已萧疏我亦翁。藤蔓稍除苔藓去,岁寒犹解傲霜风。”这也是王十朋最后一首咏黄杨诗。这棵黄杨与他相伴多年,见证了他从牙牙学语的幼童长成长身玉立的成人,激励着他多年寒窗苦读终高中状元,他与黄杨的情谊已是常人难以概括。
王十朋欣赏黄杨、仰慕黄杨、吟咏黄杨、赞颂黄杨,他一生追求黄杨的君子之风,他自己也渐渐长成了一棵苍翠葱郁、清香悠远的黄杨。如今他与黄杨皆步入暮年,一人一树却可相视一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稍作打理,抖擞精神,仍旧凌霜傲雪,宝刀不老。
结语
黄杨,这木中之王,这木中君子,它千年难长,却能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古往今来,它既是文人雅士诗中赞颂的君子嘉树,又是黎民百姓口中歌唱的扁担用材,它可顺自然之势长成盆景,又可经精雕细琢制成雕塑。
我们今天了解现实中的黄杨,又回看历史上的黄杨,或许为黄杨身上的种种传说啧啧称奇,或许被黄杨与王十朋的传奇缘分深深触动。人心多浮动,但黄杨依旧。它依旧缓慢生长,依旧苍翠茂密,依旧淡香清雅,依旧将自己培养得密实坚韧,依旧初心不改。
愿我们都能如黄杨一般,恪守本心,不急不躁,坚毅前行,成为别人眼中靓丽的盆景,又能作为挑起重担的扁担。
世人皆称黄杨木中君子,我愿被世人称人中黄杨。
法大微信【第20240925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摄影:郑棋中 刘栖桐
监制:陈睿
编辑:黄楠
排版:张瑶瑶 阿迪莱
校对:倪梦婷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