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用蓍草推导你的人生,你可以用金钱谋划你的命运,你可以从八字当中寻求你的未来,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在真善美面前,你要学会在真诚面前放下你的虚伪,学会在善良面前放下你的利益,学会在爱情面前放下你的计较,这就是我,我为《周易》代言。
——刘震
有学生说,刘震老师的《周易概论》是法大学子四年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线。
他留着一撮标致的小胡子,操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时常穿着西装,显得“一本正经”。虽然打扮“成熟”十足,却还是经常被校车上的司机喊一声:“同学,请出示你的学生证。”
他的课堂从不点名,现场座无虚席,笑语连连,从不缺回头客。每每学期开始他总是喜欢问大家:“多少同学选这课是为了学习算命的?”挤破头选上的学生,大多数会心地把手举得高高。
他会体贴地满足同学的要求,讲算命、讲风水。且慢,他可不是什么“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才不会在接下来为大家耐心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考试盛况更是空前。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开卷便罢,人人一台电脑的景象可是不多见吧。更为夸张的是,之前还允许考生带家属呢,只是后来上课人数太多,为了便于管理,也只好被迫“取缔”了。
和网络的密切联系,也让他和学生一样,引领着时代潮流。开通人人网账号、注册BBS,时不时更新状态,网络流行词“有木有”、“亲”等的使用更是不在话下,有兴致时,他还会对自己的考试来个现场图文直播。
但是,他不是所谓半仙大神,不算卦也不神秘,更不是什么明星学者,为名誉或为利益。他只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走着,努力践行着自己心中平凡的理想——“做个合格的老师”。
与《周易》的前世今生
刘震虽热爱文史,却仍在高考志愿里填了当时热门的管理科学专业,只是融入学习中才发现,所谓中国式管理并不完善,一切只是摸索阶段,“它还需从哲学角度进行更深的探讨”,而山东大学素以文史哲见长,“哲学系研究生还不用考数学,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客观条件结合主观兴趣,刘震最终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哲学系,开始了和《周易》的不解之缘。
三年过后,刘震发现“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于是,继续自己的学业攻读博士学位。当毕业之前,面临择业的时刻,考虑到老师这一职业能很好地将研究与传播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加之自己未离开过学校的成长环境和自身偏于沉稳怀旧的性格,让刘震舍不得校园的单纯生活,留下教书变得理所当然。
只是,远离家乡却让大多数人暗自纳闷,搞不清楚。刘震却用一句话消除了所有困惑:“好男儿志在四方。”
无可否认,对于哲学专业的选择和教师职业的认定,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父亲影响,但渴望拥有自己天空的小鸟却并不认可一生成为他人的影子。于是,2007年,博士毕业的刘震离开山东来到北京,并最终选择了军都山下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伴随着每周出入德胜与昌平之间的345路,刘震就此开始了在政法大学的传道解惑。
《周易》,非算术乃哲学也
2007年,刘震初来政法大学,学校并没有与《周易》有关的课程。《周易》,对大多数法大学生来说,还只是一部混合着神秘与不解的天书奇谈。2008年,在第一次可以自主开设课程之后,刘震在人文学院文兵老师与俞学明老师的帮助下申请开设了《周易概论》。或许当时选修课太少选择有限,或许这样一门课程足以让所有人好奇,或许《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足够引人入胜。总之,课程开设之初,选课之火爆,远超刘震与所有人的想象。最终,800人在这一学期选择了《周易概论》,这一时成为政法大学上下议论纷纷的热门话题,开学站在当时被学生称为法大最高舞台——格物楼第三阶梯教室的讲台之上,面对座无虚席且翘首以盼的400多学生,刘震坦言在感慨壮观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了肩头的压力,为人师表的志向告诉他上:学生有收获,再累也值得。
而所谓收获,绝非周易表面知识那么简单。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对《周易》存在误解,认为其核心即为所谓的算命之术。上过该课的大三刘同学就坦白说:“其实开始就是好奇,想看看究竟为何算命竟也开到法大的课堂来。”所以,《周易》课程的首要就在于纠正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刘震坦言,《周易》中包含所谓的“卜筮之术”确有其事,这是《周易》的原始性内容,他有义务把这一历史真实展现,但同样值得人们注意的在于这绝不是《周易》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周易》成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的价值所在,《周易》绝不是江湖术士所玩的骗人把戏,它更多的是在“指导我们理解生活,善待生活”,它更像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式的东西”,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学习《周易》必须消除误读,重构道统。”
刘震正苦心向所有同学传达一个真实的《周易》———不折不扣的人生日用之哲理。
为师,他无悔更无愧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在一个并不以哲学专业为特色的学校,刘震能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爱戴,绝对有千万个值得肯定和欣赏的理由。
对于学生来说,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是好老师;幽默风趣,感染力强,是好老师;个性丰满,启发思维,也是好老师。
对于刘震来说,“做个好老师”也是自己的目标,而对于标准,他自有一套见解。
在他看来,身为一个老师,首先要有过人的知识,能够传播具备真正价值的知识;其次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灵,俯首甘为孺子牛,助理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更要时刻不离自己的学生,言传身教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存在与力量,让老师成为学生亲近的人;最后还要用心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和诉求,教学相长,从而让教学成为真正开放的空间和行为。
正是这样的自我要求,让刘震在实际教学中,摸索着中国哲学的教学套路,身体力行着自己教书育人的准则。
课堂上,他像一个表演者,应付自如。不强迫学生学习,更不以考试作为“胁迫”手段,只愿将自己的知识分享与听者,授人以理。他始终坚持用生活实例传播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反馈和应用于生活,坚决抵制古板单调的说教。他说:“只有把知识化为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真是生动践行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只有反思才能明智,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刘震始终秉承“教授的道理除了应用,还要反思”的原则,努力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反思达到提升自身的目的。就像大二的王同学所说:“这是个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除了他的外貌和授课,还有那些课上无穷的知识。”
刘震还擅于将自己的快乐哲学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个学生。“无乐不欢,无乐不学。”不仅是课上让人忍俊不禁的方式,还有在网络平台上的幽默展示,和学生欢快的交流,人人上的分享、BBS上的沟通。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亲密接触,让老师不在遥不可及,让知识的教授变得且学且欢乐。
这就是独特的刘震,这就是独特的《周易》授课,无愧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无愧学生对他的追捧。
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的佼佼者绝不会只在一个方面杰出。正如刘震,教学上取得的成功完全不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突出。
不同于课堂上的幽默活泼,生活中的刘震更安静平和。课程之外,除了参与学生的活动,刘震几乎只是驻足于自身的书房之中,自命封号——“宅在家里的我”。
宅在家的日子,他会沉浸在自己钟爱的电影里,更会像个大男孩一样,关注着自己钟情的AC米兰与鲁能泰山。甚至还调侃说:“如果让我知道谁是国米的球迷,期末成绩不给力可就不要怪我啦。”虽是玩笑,但其资深球迷的一面可见一斑。
“宅男”也是当之无愧的好丈夫好爸爸。每天中午与同样是教师的妻子在饭桌之上坐而论道,下午准时接女儿放学,晚上更是任由孩子占领家里的全部空间,辅导孩子的功课也会我们的法大名师头疼不已,但是,我们的老师总会在生活之中找寻快乐,团购电影票和妻女去电影院“逛逛”,“前两天还刚跟孩子去看了《蓝精灵2》呢”,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所谓万事相通,也许正是周易的哲学影响着这位乐天派,指导他在平淡中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这些就是刘震的生活全景,简单又丰富。
作为一名教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做奉献。就像他对学校的经典比喻:“如果学校是一个公司,那么学生就是公司股东,老师则相当于被选出的董事,校长及后勤人员充其量就是经理。”正是这种学生至上的理念,让他在法大学生的心中存留了一个可人的形象,永远敬重。
作为一个生活的普通人,他极力为自己制造着更多快乐,追寻每个人都渴望的幸福。“从幸福中着手”,追求“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态度,不拒绝快乐,更不畏惧苦难,去追求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心态的境界。
《周易》中所言:“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意即“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刘震对此这样阐释:“对待自己,不要自欺;对待他人,公平公正。”也正是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要求,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