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雨薇 林可音)张鹏,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02级校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青少年阅读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奇趣博物馆》系列丛书主编,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现任十一届北京青联常委,北京文明旅游形象大使,北京市东城区新社会阶层联谊会副会长、北京青少年文博志愿服务总队队长。
他自2003年起在博物馆为青少年讲解,同时走进全国20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博物馆主题公益讲座,先后获得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志愿组第一名、全国文物系统讲解大赛志愿者组第一名、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北京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著有《宫城:写给孩子的紫禁城》《朋朋哥哥讲故宫》《博物馆里的中国:绝妙器皿》《倾听博物馆:朋朋的时光笔记》及《和朋朋哥哥一起逛北京》等图书5部,翻译图书3部。
跪在地上讲解的“朋朋哥哥”
“今年,是我为孩子讲解博物馆的第18年。在朋友眼里,这是件美好的事情,在我心里也是。”
从在法大求学时开始,张鹏每周都会安排一到两天,从昌平校区出发,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做志愿讲解。毕业之后,他曾在央企实习,又先后在律所、外企、国企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做博物馆志愿讲解的工作。就像上班打卡一样,每个周末都会准时来到国博,以“朋朋哥哥”的身份,带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感受历史的魅力。
2003年,刚刚步入大学不久的张鹏通过考核加入了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谈起如何与博物馆结下不解之缘,张鹏坦然地表示,首先是因为自己喜欢看展览,当上了志愿者之后,不仅可以随时看展,还可以带自己身边的同学们一起看展;其次这是一项非常好的社会实践,锻炼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
“我想告诉所有年轻人,不是所有美好的故事一定要有一个伟大的初衷。曾经有很多媒体采访我时,都问我是不是十几年前就已经想好了去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我说没有,我当时就是单纯地想把这份工作当成是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
从此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跪坐在地上为一群孩子认真地讲解,孩子们拉着他的手称呼他为“朋朋哥哥”。多年来,张鹏坚持用这种跪姿给青少年做志愿讲解。之所以采用跪姿,张鹏说,是因为这样的姿势能够让他与孩子们保持平视,更容易和孩子们拉近距离;之所以不用本名,而让小朋友称呼为“朋朋哥哥”,因为对孩子而言,“朋”字更简单易懂。后来,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成为他的忠实粉丝,追随他走进更多的博物馆。张鹏也带着不同的课程,走进各地的多所小学,为孩子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不少省市请他去当讲解员大赛的评委,或是为讲解员进行培训。
张鹏回忆,在那个交通还不那么方便的年代,从昌平校区到国家博物馆,需要先坐一个多小时的345路公交车,然后再坐5路公交车到天安门西站,再从天安门西站走到天安门东处。“我每次下了公交车之后就是一路跑到博物馆,因为来回路上要花费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希望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展厅里面。”
到了大学最后一年,张鹏发现,如果周末不去博物馆,就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去博物馆给孩子们讲解,已经从一种简单的兴趣逐渐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就像有些人习惯周末去看场电影、假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样。
十余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逐渐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扎根。“当家长带着孩子看着这些展品,称赞‘古代人做的东西多么漂亮’时,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把历史背景讲解给大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责任感没有随时间淡去,反而是在每次的讲解中逐渐深化。正是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信仰,一直激励着张鹏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抽出时间做志愿讲解。在长期从事博物馆讲解的过程中,张鹏不仅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使生活更加璀璨夺目,也在践行“致公”的本质。
他讲到自己的一次经历:一个小学组织学生去参观某个博物馆,参观后发现学生们把垃圾乱丢在了馆内,事情被媒体报道出来,很多人都在指责这些孩子。但张鹏觉得这不止是孩子的事情,更是我们这些帮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的人应该思考的事情。于是,张鹏用3天的时间开发设计了《带份尊重走进博物馆》的课程,后来又写了一个小册子,还编了一个儿童博物馆礼仪歌,无条件地分享给学校老师以及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使用,让他们更加清楚课程怎么安排课程内容,怎么生动有趣地介绍看似枯燥的内容。“我希望尽己所能,能改变一点是一点。”
如果问这些年的努力给张鹏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他回答,“如果真要说收获的话,那就是孩子们的陪伴。他们可以用心为我画幅肖像,虽然画出来的整个人都是歪的;他们可以用心去给我写张贺卡,虽然有些祝福语我都不认识;他们可以用心去给我做件手工,虽然只是用随手撕下的作业纸叠成的一颗星星。这样的礼物,我收获了整整两个书柜。”
2014年,作为从全国遴选的28名青年典型之一,参加团中央组织的“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活动时,张鹏说,“我喜欢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感觉,很过瘾。”
他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座博物馆,在他心里也有座孩子们为他建的博物馆,这些小礼物,就是其中最珍贵的展品。
“美好依然在继续”
“其实我害怕自己老了之后,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没有什么可以回忆的,我希望能给自己老去之后留下更多可以回忆的美好。”
除了定期去博物馆,在为孩子讲述中国文物故事这件事上,张鹏还做了许多工作:
他开了一家书店,书店里都是关于博物馆和传统文化的书籍,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同一空间学习;
把自己在博物馆讲授的内容写成书籍、录成音频,不断拓展教育的方式,著有《宫城:写给孩子的紫禁城》《博物馆里的中国》等书籍,并和团队给青少年制作博物馆音频,总时长超过了4000分钟;
创立由青少年组成的博物馆讲解公益组织“四月公益”,让更多年轻人加入传递知识的队伍当中;
创办“耳朵里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相关的小程序,向大众介绍中、美、日、英等国内外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展览,展览类内容总阅读量 450 万+,同时也在线下开设场馆课程、室内课程及主题游学项目;
2018年11月,他开始尝试用社会化的模式运营北京郭守敬纪念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在满足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有偿服务和延伸服务等方面的经营,来反哺该博物馆的社会化运营需要。
张鹏先后获得了北京五四青年奖章,书香中国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等多项荣誉。这些尝试都是出于心中那份责任感,同时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个闪光点。
现在,张鹏把当初的那份坚持变成了自己愿意终身为之努力的事业——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事业。在他十八年前走进国家博物馆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想象十八年后自己会做的事情。“有时候不是因为你有一个梦想而坚持,而是在你坚持的过程中,你才发现你的梦想可以变得这么清晰。所以,不要徘徊在起跑线上。”
在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张鹏也向我们介绍,“现在我们中国注册的博物馆有将近六千座,而且最近这一两年,每年都会有两三百座新的博物馆出现在我们身边。”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我们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场所,请带着一份对逝去记忆的尊崇感,多多地走进博物馆。